• 市医保定点单位
  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基地
  •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员单位
  • 敬老工作先进社区单位
  •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员单位
  • 诚信创建企业
  •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公益项目定点医院
  • 浦东新区文明单位
  • 当前位置: 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> 中医脾胃 > 胃肠疾病 > 慢性胃炎 >

    胃部常不适?养胃技巧来帮忙!

     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症。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,中年以上较为常见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。目前胃镜检查和活检组织病理学是诊断和鉴别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。

      慢性胃炎怎么吃药?

      促胃动力药:莫沙必利、多潘立酮等。胃粘膜保护剂和抗酸剂:硫糖铝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。消化酶:复方消化酶片、胰酶片等。抗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:1质子泵抑制剂(PPI)+2抗生素+1铋。

      注意:慢性胃炎的治疗是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,并不是以上药物都是吃了就能见效的。

      怎样才能「养胃」?

      俗话说“胃部不适可分三分七”,可见胃病的恢复不仅在于治疗,更在于日常的保养。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胃呢?我们整理了养胃的五个提醒和五个小技巧,让你不再受胃病困扰。

      这些都做不到!

      1.过量摄入酒精

      如果酒精饮料中酒精的浓度在10%以上,一小时内饮用超过100ml,酒精可直接对胃上皮产生毒性作用。此外,酒精可损伤胃动力,导致胃排空延迟,从而延长黏膜与酒精的接触时间,进一步加重毒性损伤。我们建议:喝一杯,不要喝太多,尽量选择低度酒。最好不要喝酒了。

      2.不要随意服用胃黏膜刺激性药物。

      有的朋友经常用布洛芬等止痛药缓解腰腿痛;患有心脑血管问题的朋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。这种非甾体抗炎药对胃黏膜的伤害很大。我们建议:不要服用成分和副作用不明的保健品,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和消炎药。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,必要时联合胃黏膜保护药物,定期随访。

      3.少吃重盐和腌制食品。

      高盐食物不仅增加高血压的风险,还会损伤胃黏膜。意外损伤可以很快修复,但如果长期吃高盐饮食,这种损伤是持续性的。我们建议:饮食中尽量避免腌菜、烧烤、吸烟等高盐加工食品。

      4.避免狼吞虎咽。

    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留给工作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但是把食物咽到嘴里不嚼反而会增加胃的负担。吃得太快,会吞太多气,产生腹胀等不适;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也为口腔癌和食道癌埋下隐患。我们建议:吃饭的时候,可以有意识地在心里数几秒钟,提醒自己多嚼几次再咽下去。刚做好饭,要等温度降下来再吃,慢慢培养更好的饮食习惯。

      5.减少熬夜

      良好的生活安排也是我们保持健康的关键。长期熬夜会让我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。作息不规律,睡眠过少,都会对消化道产生影响。我们建议:养成定时早睡的习惯,睡个好觉,对肠胃有一定的保健作用。早睡还可以防止我们晚上吃夜宵,减轻肠胃负担。

      好胃口。你需要它。

      1.学会保持好心情

      保持好心情,学会减压。只有心情好,才能让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。长期焦虑、抑郁、紧张,不仅会影响饮食,还会引起腹痛、便秘、腹泻等症状加重胃肠疾病。

      2.增加蔬菜、水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。

      食用蔬菜和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,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有效治疗便秘,为肠道有益菌繁殖提供营养基础,保持肠道菌群健康平衡。

      3.分餐制,采用筷子和勺子。

      人体的唾液中可能含有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微生物。在集体和家庭用餐时,分餐和使用公共勺子、筷子,可以防止个人使用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,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从口入的风险,减少交叉感染。

      4.适当的养胃运动

      适当的运动有很多好处。饭后,胃需要消化吸收食物,处于高度紧张状态。因此,饭后不宜坐卧。饭后半小时按压揉腹,可促进胃的消化吸收,增强胃肠蠕动。

      5.饮食规律,饮食合理。

      有规律的饮食可以使胃功能正常。每天固定时间吃饭,每餐只有8分饱。避免油腻食物和暴饮暴食。日常饮食宜温、素、鲜,选择易消化、易吸收、营养丰富、对胃无刺激的食物。

    服务导航

    • 徐浦医院位置
    • 徐浦楼层位置
    • 徐浦预约通道
    • 徐浦就诊流程
    • 徐浦医生门诊
    • 徐浦在线沟通

    健康热线:021-6685 5555
    地址:浦东新区上南路4091号(近凌兆路)

    公安部备案号:31011502000970
    ICP备案号:沪ICP备16020585号-19
    医疗备案:沪卫(中医)网审【2014】第20013号
    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