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> 中医肿瘤科 >
临床上很多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,不少人疑惑 “为何早期没察觉”。对此,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,胃癌早期并非毫无信号,而是身体发出的 4 个 “微弱异常”,常被误认为是胃炎、消化不良等 “小毛病”,未及时重视与排查,才导致病情拖延至晚期 —— 抓住这些早期预警,才能大幅提升治愈概率。
胃癌早期信号 “微弱”,易与 “小毛病” 混淆
张晖主任解释,胃癌早期肿瘤体积小,对胃部功能影响较轻微,症状多不典型,且与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等良性疾病症状高度相似:
特点:早期异常多 “时有时无”“程度轻微”,如偶尔胃胀、轻微胃痛,不会持续加重,容易让人放松警惕;
误区:多数人出现这类不适时,会默认是 “饮食不当”“压力大” 引发的 “小毛病”,自行吃胃药缓解,或等到症状加重才就医,此时肿瘤可能已突破胃壁、发生转移,错失早期干预时机;
关键:区分 “小毛病” 与胃癌早期信号,核心看 “症状的持续性”“伴随表现” 及 “缓解方式”,而非单纯凭主观判断。
这 4 个 “微弱异常”,可能是胃癌早期预警,别当 “小毛病”
若身体频繁出现以下 4 个异常,且持续超过 2 周,即使症状轻微,也需警惕胃癌风险,切勿当作普通胃病拖延:
1. 上腹部 “隐痛”,位置不固定且无规律
胃癌早期肿瘤刺激胃黏膜或侵犯胃壁浅层,可能引发轻微疼痛,易被误判为 “胃炎胃痛”:
表现:疼痛多为隐痛、胀痛,位置不固定(有时在左上腹,有时在中上腹),无明显规律 —— 既不随进食缓解,也不随空腹加重,可能在劳累、情绪波动时偶尔出现,疼痛程度较轻,多能忍受;
警惕点:普通胃炎胃痛多与饮食相关(如饭后痛、空腹痛),且服用胃药后会明显缓解,若疼痛无规律、胃药无效,需及时排查。
2. 食欲 “莫名下降”,甚至厌恶油腻 / 肉类
胃癌早期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功能或刺激味觉神经,导致食欲异常,易被误判为 “消化不好”:
表现: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下降,对以往爱吃的食物(尤其油腻、肉类)兴趣降低,甚至看到后有恶心感;部分人会出现 “早饱感”(吃少量食物后即有饱腹感,无法继续进食),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,与情绪、睡眠无关;
警惕点:普通消化不好多为阶段性(如吃多后 1-2 天内食欲差),调整饮食后可恢复,若食欲持续下降且伴随早饱感,需排除胃部占位性病变。
3. 大便颜色 “变浅” 或 “变黑”,无明显诱因
胃癌早期若肿瘤表面破损少量出血,血液随食物消化后会改变大便颜色,易被误判为 “上火”“便秘”:
表现:大便颜色变浅(如淡黄色、灰白色),或变黑(如柏油样、黑褐色),且持续 3 天以上,无食用动物血、铁剂、铋剂等特殊食物 / 药物的情况;部分人会伴随大便性状改变(如变稀、变细),但无腹痛、腹泻等不适;
警惕点:普通上火或便秘多导致大便干结、颜色偏深,但不会持续呈柏油样或灰白色,若大便颜色异常且无诱因,需警惕消化道出血,进一步排查胃癌。
4. 体重 “莫名下降”,伴随乏力、疲劳
胃癌早期肿瘤消耗身体营养,或因食欲下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,易被误判为 “压力大”“减肥见效”:
表现:1-2 个月内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3-5 公斤,且无刻意节食、运动;同时伴随持续性乏力、疲劳,休息后也无法缓解,甚至出现面色苍白、头晕(轻度贫血表现);
警惕点:普通压力大或减肥导致的体重下降,多伴随情绪波动或饮食控制,且不会同时出现乏力、贫血,若体重异常下降且伴随全身不适,需及时检查身体是否存在潜在病变。
张晖主任:出现异常信号,科学应对分 2 步
及时就医,不自行 “归因”
出现上述异常后,立即到消化科就诊,详细告知医生症状(如持续时间、伴随表现、缓解情况),避免自行判断为 “小毛病”,更不要长期服用胃药掩盖症状;
优先做 “胃镜检查”,明确病因
胃镜是筛查胃癌的 “金标准”,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,发现可疑病变时可同步取活检,明确是否为胃癌或癌前病变;40 岁以上、有胃癌家族史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,即使无不适,也建议每年做 1 次胃镜筛查。
张晖主任的关键提醒
胃癌早期治愈概率可达 90% 以上,晚期不足 10%,差距源于 “是否及时捕捉信号”。“这 4 个‘微弱异常’看似是‘小毛病’,实则可能是胃癌的早期预警 —— 不要因症状轻而忽视,早排查、早干预,才能最大程度守护胃部健康,避免病情拖延至晚期。”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健康热线:021-6685 5555
地址:浦东新区上南路4091号(近凌兆路)
公安部备案号:31011502000970
ICP备案号:沪ICP备16020585号-19
医疗备案:沪卫(中医)网审【2014】第20013号
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。